我迷失在了布朗克斯,美国纽约**的贫民窟。那时是我成为非**机构Significance Labs (相当于一家专为低收入人群打造科技产品的孵化器)员工的**周,我的工作是为美国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家庭打造一款科技产品。
我和我的一名同事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地铁里做用户调查。这里没有咖啡店,没有商店,只有零落的几个快餐点。出租车都不到这里,我们甚至看着谷歌地图都错过了这个地方。来自技术世界的我们,当时都惊呆了——科技在这里无用武之地。
在某种程度上,在低收入人群面前,科技失败了,***并不为这一群体开发应用。营销人员也忽视了他们。在Significance Labs ,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,他们使用技术的局限性,以及,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。
这一周我们在纽约的贫民窟采访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。有一位年轻的父亲,他在布朗斯维尔一所学校当助教。还有一个墨西哥非法移民,她从事了25年的保姆和清洁工工作,当我问她她的理想工作是什么时,她回答:计算机程序员。
我们的团队*终推出的产品叫Neatstreak,针对的是家政清洁员这一群体。他们很难接触到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,他们是老安卓机的用户,家庭的**批大学生,以及食品优惠券申请者。
这些人为了生活每天忙忙碌碌,打好几份工。他们面临的不平等,不只是收入上的不平等,还包括信息与机会的不平等。其实按照收入来讲,我作为自由撰稿人的收入有时候还不如一些我的采访对象。但是我却可以享有教育和社会资本等资源,而这些他们并没有。在这些地方,**代大学生毕业率仅为10%,他们没能接受到与其他同龄人同等的“大学教育”。